2025 年7 月下旬,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突袭京津冀,咆哮的洪水撕开堤坝、吞噬道路,无数村庄沦为孤岛,万千群众身陷险境。此时,刚结束贵州榕江 "村超" 感恩活动的上海虹鹰救援志愿者总队,来不及洗去征尘,便火速组建 15 人救援分队,连夜赶往灾区。从北京密云的塌方险境到河北易县的重建现场,这支队伍用9 天的坚守,累计转运物资 24 车,转移群众37 人,完成 15 万平方米消杀。这些数字背后,正是他们用钢铁肩膀扛起生命之重,以赤诚之心诠释"人民至上" 的深沉内涵。
自费逆行的物资通道
捧河湾景区深处,100 多米长的塌方路段如同一道狰狞的伤疤,彻底阻断了外界的补给线。7 月 29 日,虹鹰救援队先遣组透过卫星电话传来的求救信号得知,被困群众中有人心脏病突发,救命药品已告罄。情况紧急,队员们当即驱车 30 公里赶赴城区,自掏腰包采购急救药品、矿泉水、面包和火腿肠。这些带着温度的物资被仔细分装进背包,队员们踏上了翻越落石区的艰险路程。
"头顶是不断滚落的碎石,我们四个人轮流当观察员,盯着险情喊口令,一步一挪地往前蹭。" 队长张磊的话语里透着惊险。20 多斤的背包压在肩头,队员们在没路的地方就蹚过冰冷的河道,尖锐的碎石划破鞋底也浑然不觉。抵达目的地后,他们一边分发物资缓解群众燃眉之急,一边借着微光勘察地形,连夜制定后续救援方案,当天连续作战超 10小时,没有人喊一声累。
这样的"自费救援" 在救灾全程不断上演:看到村民饮用洪水引发腹泻,队员们两度自购药品,累计花费三千余元;发现受困老人断粮,他们默默把自己的压缩饼干塞过去。"老乡们那期盼的眼神,比什么都重。"张磊说道。
八旬夫妇的生死营救
黄裕口村半山腰的一间民房里,一对89 岁高龄的夫妇正与死神展开拉锯。老先生患有严重哮喘,一刻也离不开氧气,可洪水冲毁了唯一的山路,断电让氧气袋即将耗尽,老人呼吸愈发困难,生命体征持续恶化。
危急时刻,上海虹鹰救援队与河北任丘市义警救援队等四支队伍组成的联合救援力量,在齐腰深的激流中劈开一条通路。队员们顶着随时可能坍塌的山体,徒手将沉重的应急电源肩扛手抬运过河,当制氧机重新启动,看着氧气面罩上凝结的白霜,所有人都松了口气。虹鹰救援队队长张磊迅速用卫星电话协调救护车,同时与各队指挥蹲在泥地里会商—— 老人因病情无法平躺,常规担架派不上用场。
"用轮椅!我们抬着走!" 这个大胆的方案最终敲定。六名队员分站轮椅两侧,将肩膀垫在扶手下方形成稳固支撑,在湍急洪流中喊着号子稳步前行。"老人每声喘息都揪着心,脚下是看不见的暗流,头顶还在掉碎石。" 参与救援的队员回忆,这场持续近五小时的生命接力,最终将老人安全送达救护车,队员们的制服早已被泥水浸透,肩膀被轮椅压出的红痕渗着血丝。
多元力量的战洪群像
这支以退役军人为主力的救援队伍,此次行动中汇聚了令人动容的社会多元力量。未满18 岁的上海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黄馨烨,是队里最娇小的身影。这个身高一米五的姑娘,已在救援队训练两年,此次主动请缨负责后勤,却悄悄跟着参与了黄裕口村转移。她背着老奶奶的行李,搀扶着老人蹚过浅滩,不停安抚情绪激动的群众。"这丫头扛物资的劲头不输男队员,心理疏导更是拿手。" 张磊赞许道。
队伍里还有一对特殊的"父子兵"—— 复旦大学医学院蒋俊琦和他的父亲。小蒋负责医疗指挥,父亲则主动加入物资转运组。在89 岁老人救援现场,小蒋精准判断病情、指导用氧,为后续救治抢下关键时间。"父子俩从没喊过累,专业急救知识帮我们规避了不少风险。" 队员们说。
退役军人延续着"人民军队为人民" 的血脉,00 后在危难中绽放青春力量,父子兵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的代际传承,虹鹰救援队的轨迹,勾勒出新时代志愿精神的模样—— 没有惊天誓言,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灾难面前,每一份挺身而出的勇气都值得铭记,每一次守望相助的善举,都在铸就民族的脊梁。
伯乐配资-配资炒股-证券配资的条件-配资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